中医药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中药“五味”:辛、甘、酸、苦、咸
时间:2019-11-21 16:08 来源: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发布人:黄秋实 浏览:

   中药的味称为五味,是指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与味相关的特性,虽然除此之外还有淡、涩二味,但辛、甘、酸、苦、咸与五行、五脏相配属,所以一般称五味。

  本草著作中的五味有自然味和功能味之异。

  一、自然味

  自然味,是中药的真实滋味,是通过口尝而得来的实际滋味。如甘草的甘味,芒硝的咸味,木瓜的酸味,川黄连的苦味,生姜的辛味等。

  二、功能味

  功能味,是指中药的性能,主要用以反映中药散、敛、补、泻等作用的性质和特征,中药下标注的“味”,可能不完全与中药真实滋味相同,甚至与真实滋味完全不同。

  如:知母的甘味,玄参的咸味,板兰根的苦味,葛根的辛味,石膏的辛味,罂粟壳的涩味,有代表性的中药学著作中,与滋味基本相同的药味,约占35%;部分与滋味相同的药味,约占40%;二者完全不同的,约占25%。

  中药的自然味与临床用药关系不大,作为功能味,不论与滋味是否吻合,都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标志,是中药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五味的最早记载见于《吕氏春秋》,书中有“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之说,《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将五味与作用相结合,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并将五味与阴阳五行相联系,探索和解释五味与人的整体关系,进而说明药物与机体的作用,对临床有重大指导意义。

  合理的利用五味,可以养身保健、扶正补虚,祛除病邪。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若用之不当,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