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可引起心、脑、肾、眼等全身多个靶器官的损害,造成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视网膜病变、失明、截肢等严重并发症。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组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11.7%,超过1.4亿,平均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随着肥胖问题日益严峻,8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空腹血糖、血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腰围)全部达标的人数占比仅为21.4%。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均比较低,分别只有53.6%、32.5%和32.8%,认知观念落后是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那么,对于糖尿病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1:糖尿病无症状,可以不治疗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但没有这些症状不代表血糖正常,只要患者血糖高,无论有没有症状,都需要尽早干预。
高血糖会造成心、脑、肾、眼等靶器官损害,而且都是不可逆的,控制血糖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减轻不适症状,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心、脑、肾、眼等靶器官免受损害,减少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
误区2:血糖高低全凭自我感觉
虽然糖尿病患者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皮肤瘙痒等症状与血糖高低存在一定关联,但两者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很高,但因为病程较长,患者已经逐渐适应了,症状反倒不太明显;相反,有些患者虽然血糖只是轻度升高,症状却非常明显。单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糖高低并不可靠,血糖高不高还是要以测量结果为准。正确的做法是定期监测血糖。
误区3:老年人血糖偏高属于正常,可以不干预!
有人认为,血糖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是正常的生理变化,老年人血糖偏高没关系,这种错误观点导致一些老年人对血糖不够重视,延误治疗。事实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无年龄划分,为了避免或延迟糖尿病造成的各种并发症,所有血糖升高均需要尽早干预。
误区4:降糖药轻易别用,吃上就停不下了
包括胰岛素在内的各种降糖药治疗是不存在依赖性的,也不是用上就绝对不能停。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之所以用药之后停不下来,都是因为病情的缘故,是自身病情的需要,而不是因为药物依赖。
误区5:血糖控制正常,就可以停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血糖降至正常后就把药停了,结果血糖反弹,不得不再次加用降糖药物。如此用用停停,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糖大幅波动,加快并发症发展的进程。血糖正常,并不说明糖尿病被治愈了,而是药物控制的结果,因此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控制方案,切不可贸然停药。
当然,也有一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经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减重等生活方式的改善,缓解了胰岛素抵抗,不服降糖药仍能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另外一些早期短病程的糖尿病患者,经过胰岛素等药物的强化治疗血糖达标后,通过严格生活方式管理,在医生建议下可以尝试停药,但停药期间一定要注意监测血糖,一旦病情出现反复,及时加用降糖药。
误区6:降糖药有副作用,能不吃就不吃
由于惧怕药物的副作用,或者担心早期使用了药物导致后期无药可用,有些糖尿病患者非常抵触用药。
事实上,通过药物使血糖得到早期控制,对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及保护胰岛功能是非常明确的,而且国家批准使用的降糖药物总体上都是比较安全的,虽然也有一些副作用,但只要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这些副作用是完全可控甚至可以避免的。与长期高血糖的严重危害相比,降糖药物的副作用微不足道,患者大可不必因噎废食。
误区7:降糖药物使用不当
有些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降糖药,自测血糖控制不理想,就自作主张,盲目增加用药剂量,严重时可导致低血糖昏迷等不良后果。
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应当慎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急躁冒进,矫枉过正,低血糖往往比高血糖更危险!另外要学会区分“黎明现象”“苏木杰现象”;如果一种药物足剂量使用不能将血糖控制良好,就应及时联用其他种类的降糖药,而不是一味地增加用药剂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不同种类降糖药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降糖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增加药物剂量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误区8:靠输液治疗糖尿病
静脉应用胰岛素降糖的好处是起效快、降糖效果显著,但药效维持时间短暂,低血糖风险增加。因此,临床主要用于糖尿病急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的抢救。
误区9:东施效颦,别人吃啥我吃啥
降糖药物的使用需要因人而异、个体化用药,由于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不同,因而治疗方案也不一样。
每位糖尿病患者分型、胖瘦、年龄、病程、并发症各不相同,用药不能千篇一律,应当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决定用什么药以及如何用,不能听别人说什么药好就用什么。
此外,同样一种药物,不同患者所需剂量不同,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所需剂量也不一样。所以患者一定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切勿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自行购药。
误区10:用保健品代替降糖药
很多老年人听信广告宣传,选择用保健品来降血糖。保健食品大多不具备确切的降糖作用,有的保健品中非法添加能快速降血糖的降糖药物;有的即使有降糖效果也十分有限,充其量只是起个辅助作用,因此切勿用保健品来替代降糖药物。
误区11:降糖光靠药物,不注重改变生活方式
导致糖尿病的因素众多,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疗上除了选择适当的降糖药物以外,还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糖尿病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肥胖者应减轻体重等等。
误区12:重治疗,轻监测
现实生活中,许多糖尿病患者长期埋头吃药,却很少监测血糖,错误地认为只要吃上药就高枕无忧了,这种观点要不得。
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监测血糖,否则,血糖控制得好不好?需不需要调整药物?都一概不知,没有监测的治疗是盲目的甚至是无效的治疗。
误区13:血糖控制目标一刀切
血糖的控制目标并不是一刀切的,不同的年龄,控制的目标并不一样。如果不顾年龄及患者的具体情况,一概要求血糖降到“正常”水平,有时反而得不偿失。特别是老年人,过度地追求血糖达标,增加低血糖风险是不可取的。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版)指出,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分层目标: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6.5%;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7.0%;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HBA1c水平<8%。
误区14:糖尿病只要血糖控制达标就万事大吉了
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引起并发症的唯一原因,糖尿病患者目前提倡综合管理,体重、血压、血脂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