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烫一壶温酒”里的中医文化
时间:2019-04-12 09:53 来源: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发布人:李绍娟 浏览:

   饮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逢佳节,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适量的饮用白酒是中国的习俗,现在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我们了解一下饮酒文化中的健康养生知识。

  《灵枢·营卫生会》中记载:“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酒是用熟谷制作的液体,其性剽悍滑利。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辛者能发散,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温阳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

  

  曹操“煮酒论英雄”和关羽“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小二,烫一壶好酒”是《水浒传》里英雄好汉吃饭的常用台词;在《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要饮冷酒,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亦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裘士雄等《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咸享酒店》也说:“绍兴酒店除了热天,酒都用热水热了喝,绍兴人叫‘温酒’”。

  在中国古代,人们一般都忌饮冷酒,饮用时通常要加温,俗称温酒、热酒。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证明。清代梁章钜《浪迹续谈》记载:“几煮酒之法,必用热水温之,贮酒以银瓶为上,瓷瓶次之,锡瓶为下。凡酒以初温为美,重温则味减。若急切供客,隔火温之,其味虽胜,而性较热,于口体非宜”。

  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但喝冷酒也不好,认为“饮冷酒成手战(即颤抖)。”明人陆容在《菽固杂记》中记裁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尝闻一医者云:酒不宜冷饮,颇忽之,谓其未知丹溪之论而云然耳。数年后,秋间病痢,致此医治之,云:公莫非多饮凉酒乎?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饮醇酒。医云:丹溪知热酒之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热酒固能伤肺,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冷酒于肺无伤,而胃性恶寒,多饮之,必致郁滞其气。而为亭饮,盖不冷不热,适其中和,斯无患害。”清代朱彝尊也认为:“饮生酒、冷酒久之,两脚肤裂,出水疯痹肿,多不可治,或损目。”

  古人饮酒多以不热不冷为度,现代饮酒多是直接饮用,节日多在冬季,此时亦是饮酒的高频时间。我们知道酒的作用主要是温通经脉、散寒行气血,而冷的食物多伤阳气且具有凝滞、收引的作用,冷酒下肚就如薛宝钗所言“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本具有温通散寒、通经脉作用的酒反而需要用脏腑之阳气去温养,则会起到反作用。从现代科学方面看,酒内除乙醇外,还有甲醇、醛、醚等对人体有害的成份,这些物质沸点极低,酒温升高,极易挥发。另外酒香也会随酒温升高而蒸腾,使酒香更浓。故此温酒而饮,不易伤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