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大医精诚 仁心济世——记为民务实清廉的宾川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名中医李伯藩
时间:2014-12-05 15:14 来源: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发布人:admin 浏览:

  有一种精神,让我们铭记在心,因为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当他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时,便决心抛却所有的名和利,把一切献给他酷爱的中医事业,献给黎民百姓,救济苍生。

  一位年迈的老中医,一个小小的院子,一间普通的瓦房小诊室,却成为了使天南地北的病患者摆脱病魔、重新过上健康幸福新生活的“人间仙境”。

  他,就是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鸡足山下“活菩萨” 的名中医李伯藩。

  “苍生大医”志高远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对于“好医生”的标准,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就给出了答案。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当今时代,医术高超的医务工作者不乏其人,医德高尚的医技人员也不计其数,但两者兼备的医生却是凤毛麟角。

  而宾川的李伯藩做到了!

  一天天,一年年,他用泥土般朴素的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温暖的医者仁心,将千千万万个病患者从从病痛的海洋中解救出来、从死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但他从来不求任何回报,他说,病人康复后幸福的笑容,就是给医者至高的褒奖!

  为生命保驾,为健康护航。在人们感叹看病难看病贵的今天,退休后的李伯藩以一个个“小处方”让“医生”二字回归本位,赢得了百姓的口碑。他每天义诊10多个小时——所谓义诊就是只诊病开处方不收费。美国、新加坡、缅甸等国家的各类病人通过电话义诊的数不胜数,国内求助电话义诊的病人遍及大江南北。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吧,每天诊疗150多人次,每月诊疗4500多人次,每年诊疗54000多人次,从2006年6月29日退休算起,截止目前,他已为四十三万多患有癌症及慢性肾功能病、胆石症、泌尿性病等诸多常见病的病人排忧解患!即使按普通乡村医生开一张处方9元钱的基本诊疗费计算,也有400多万元的收入。据不完全统计,从李伯藩开始从医看病到目前为止,累计诊疗病人200余万人次。

  没有去过李伯藩家的人,也许会猜想,这样一位名医一定腰缠万贯、身居豪宅了,而谁又想到,我们的李伯藩老医生,至今一家五口的居住面积还不足一百平米!

  1996年以前,李伯藩一家住的是五十年代建盖的三间低矮的小平房。在那个小院子里,年迈的双亲和他一起生活,晚年的父亲双目失明,母亲瘫痪在床,李伯藩不但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还默默地承受着沉重的家庭负担。于忠于孝,他都做到了尽心尽力。

  1996年,宾川县中医院职工集资建盖的两幢住宅楼竣工了,德高望重的李伯藩可以优先认房,但他却选择了光线差、通风不太好的一楼。许多人都非常不理解,李伯藩却只是淡淡地说:“住楼上,病人找我看病不方便,老人和重病号上楼都困难。”他念念不忘的是病人啊!

  “我们当医生,不能为了钱。你们身体康复并且过上了好的生活,就等于是送给我黄金了。”每当有康复者激动地找到他,一定要拿一点钱财酬谢他时,他都坚决不收,同时还如亲人一般,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

  “伯藩,要记住,当医生要以治病救人为主,不能为了钱。对穷人要多关心一点,对他们态度要更好一点。”父亲李子宽这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名老中医生命中最后的遗言,成为了李伯藩一生的座右铭。他决心把一切献给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今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李伯藩老医生,越发觉得晚年时光的珍贵,他倍加珍惜每一天的工作时间,工作量丝毫不减退休之前。即使他的身体状况已不比年轻之时,但他的干劲却越来越大,他想在有限的生命里治疗更多的病人,恨不得一天当十天用。他的生命,已经离不开找他求医治病的人们。

  没有一句豪言,不图一丝名利,医治好每一个找到他的病患者,为他们解除病痛的折磨,使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李伯藩毕生的志向!他用几十年无言的行动,充实了“苍生大医”的深厚内涵,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崇高情怀!#p#副标题#e#

  悬壶济世写仁心

  “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刚刚入睡不久的李伯藩惊醒,他披衣起床,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一点四十”。

  他拿起话筒:“你好,你深夜打电话来,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

  一个小时前,他刚刚诊治完来自缅甸的直肠癌患者,话语中显得有些疲惫。

  “对不起,我是从美国旧金山给您打的电话,这里是白天,我忘了你那里是深夜,非常对不起——”电话那头是一位女士,她说,她六十多岁的丈夫患了肺癌,无意中得知他用中医治疗癌症的消息后,多番周折问到了他家的电话号码,老伴俩求医心切,立即就打来了电话……

  李老医生虽然很是疲惫,但他还是耐心询问了病情,并通过电话开出了药方。

  在李老医生悉心的“远程治疗”下,一年后,患肺癌的老先生到美国的知名医院进行复查,肿瘤已明显变小,他也已经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老先生在电话里向李伯藩道出了他晚年最大的心愿——

  “我一定要回祖国看看!一定要去看看您!”

  听了老先生的话,李伯藩老医生很是激动!中医药文化可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自己毕生的追求,不就是要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为更多的病患者解除痛苦吗?中医药事业能不断发展壮大,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祖国。

  后来,那位老先生在子女的陪伴下,回到了祖国,并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宾川,终于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李伯藩。他紧紧拉住李伯藩的手,激动得连声音都颤抖了——

  “李医生啊,您让我终生难忘!”……

  类似的情景,在李伯藩老医生的生活中数不胜数。

  有一年春节大年初一,一位从香港专程赶来的老人,在子女的搀扶下找到了李伯藩家的小院,她激动地说:“李医生,我麻烦您这么多年,今天专程来看看您,要是没有您,我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是您救了我,您可是我们家的大恩人!”一边说着一边从儿子的挎包里拿出了一个厚厚的红包,“您必须得收下,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一点心意。”说着便把红包塞给李伯藩。

  李伯藩站起来,拉着老人家的手说:“老人家,您能从香港来看我,我真心谢谢您了。您的心意我领了,但红包我不能要,您年纪大了,留着自己用吧。”

  老人再三要将红包塞给李伯藩,但他坚决不收,他说:“老人家,您身体康复并怀着高兴的心情来看我,就等于送给我无价之宝了。”

  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抱住李伯藩说:“我一辈子从未遇见过您这样的好人!我说还要到鸡足山拜拜佛,您就是活菩萨啊!”

  这一幕,让在诊室里候诊的病人们都感动得流下了下了眼泪。

  李伯藩深深地爱着农村,深深地爱着农民,他用自己的爱,挽救和抚慰了无数因病而濒临家破人亡的农村家庭。

  1992年的一天,李伯藩应病人家属的邀请到县医院给一位癌肿病人看病。在一间病房里,他发现一对老实巴交的农村中年夫妇正在流泪。丈夫一见到李伯藩,便哀求道:“医生,请您给我媳妇看看,请您救救她!”李伯藩看了看躺在病床上双眼红肿、泪痕满面的病人,知道又一个难题在等着他。

  病人看到医生来到了面前,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那求救的哭声,深深刺痛了李伯藩的心。作为一名医生,他没有理由不管啊!

  通过询问得知,这对夫妇来自相邻的永胜县片角乡的贫困山区,30岁的妻子患的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较重,病人已无尿。县医院已让他们转院到州上。

  可贫穷的一家人已欠下了许多债款,根本无力再行医治。况且,这类病人即使到了更大的医院,也只能做“透析”用不断输入的钱延长病人的生命。连转院的车费都无着落的一家人,唯一的选择就是把病人接回家,听天由命。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在驱使着李伯藩:“无论如何,也要用最大的努力去挽救她,挽救这个家庭!”

  李伯藩开了一个处方交给病人的丈夫:“先抓七副药回去煎服,一天一副,吃完再来抓。”并再三叮嘱:“好好照顾病人,特别注意不要感冒,如果病人服药后撒出尿来,用瓶子收集好,下次看病时带来给我看。”

  一个星期过去了,病人的丈夫没有来。又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没有来。李伯藩内心里十分着急,像父亲挂念孩子般猜想种种原因。最后他实在坐不住了,叫了一个学生用摩托车带他,赶了近四十公里路找到了夫妇俩住的村子。

  在村子外,正在犁地的丈夫看到李医生亲自大老远来看望,丢下犁便光脚跑在摩托车后,因为坡陡,摩托车一停下来就可能无法再冲上去。李伯藩告诉他慢点走,可他就像没听到一样光脚在山路上跑了一公里多。

  到了家里,李伯藩没来得及喝一口水便问起了病情。当得知病人已经撒出尿来,而且量一天比一天多,李伯藩惊喜且肯定地说:“病能够治好!”

  “终于熬过来了!”劫后余生的病人百感交集,激动得不知说些什么。

  李伯藩嘱咐病人的丈夫:“再忙也要看病拿药,每天一副不能间断。”

  半年后,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且病情严重的病人奇迹般地痊愈了!如今,他们一家人已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且过得越来越好。

  有一次,李伯藩在昆明,一位患者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信封硬塞给他,并说道:“李医生,我的病麻烦您五六年了,就是辛苦费您也应该收点,您不收,我和家人的心里真的不好受啊!”

  “我从来不收别人的钱,我不能破这个例,钱还是你们自己留着,你们医病吃药还需要大量的钱。”说着,李伯藩硬把钱塞还了他。

  那位患者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嘴里不断地重复着:“李医生,您太好了!李伯藩,您太好了!”

  这一句话,代表了千千万万被李伯藩医治过的病患者的心声。

  提起李伯藩,所有人都异口同声说他是一个大好人。他的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的好,似陈年酒酿,越品越香。#p#副标题#e#

  杏林一生谱传奇

  1940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的李伯藩,自小就灵气十足,做事倔强执著,稍长后,便一心一意钻在医学上,深得其父李子宽的偏爱,继承了父亲德艺双馨的精湛医术和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1958年,他进入宾川县牛井联合诊所工作时,年仅十八岁。1960年,父子俩同时转到宾川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父亲李子宽这位名典中国中医名家的耳濡目染,造就了李伯藩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的传奇人生。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者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矣。”水滋润了万物而从不夸耀,永远处在最低的位置,所以老子说它近乎于道了。

  凭着对中医文化的热爱,李伯藩奉献着自己的满腔热忱。他如清澈流淌的小溪,无声壮大着宾川中医这片蓝色的海洋。

  1963年,二十出头的李伯藩被组织派到最偏僻的贫特困山区拉乌彝族乡,做了那里的第一位医生。在大山深处,他走村串寨行医救人,同乡亲们一起建立起了拉乌卫生院,把人生最美好的10年青春岁月无私地奉献给大山里的少数民族群众。

  李伯藩的医学造诣进一步得到升华,在于他潜心研读了中医经典名著,系统总结了祖辈几代人的临床经验,摸索出了一套治疗各类癌肿和疑难杂症的验方,将数以百计的曾下了病危通知书的险恶重症患者从“死亡线” 上拉了回来。

  李伯藩富有团队精神,他有了本领、出了名,并不站在高处孤芳自赏,而是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将中医国学经典和自己的宝贵经验,悉数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和自己的徒弟,使中医传统文化在宾川这块热土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1982年,卫生部衡阳会议“全面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春风拂动了宾川,时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李伯藩提出了创办宾川县中医院的构想,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同意。经组织批准,李伯藩出任县中医院院长,踏上了白手起家创办县中医院的历程,甚至连中医院账号开户时存的20块钱,都是他向私人借的。1982年11月24日宾川县中医院挂牌时,仅有三间旧瓦房。那时候创业条件的艰难,三言两语真的难以言说。从县中医院创立到李伯藩退休的24年时间里,县中医院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迅速发展壮大,为宾川县赢得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称号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伯藩当宾川县中医院院长15年间,没有用公款吃过一顿饭,上级来人请到家里来吃,他卸任时“院长基金”没有动用过一分钱。

  李伯藩当院长15年过去了,宾川中医院从过去单一的大内科发展为有内科、骨伤科、按摩科、针灸科、妇科等现代化科室,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门诊楼和住院部。他培养的学生多达70多人,全部成了中医业务骨干,有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有的当了院长、副院长,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卫生部中医司司长付世龙视察宾川中医院后赞扬说:“宾川中医院突出中医特色,扬小科之长,解决了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问题。”

  时任大理州委书记的尹俊同志视察宾川县中医院后,也深有感触地说:“宾川中医院是一步一个脚印艰辛地走过来的。”

  2006年6月29日,已延长了五年多工作时间的李伯藩退休了。消息一出,州内、省内甚至省外的大医院纷纷派人找到他,要以丰厚的待遇聘请他,但任由他们磨破嘴皮,都被李伯藩婉言谢绝了。

  有人在离开时不解地说:“你们宾川的李伯藩是不是老年痴呆了?”

  面对种种“诱惑”,李伯藩只是淡淡地说:“钱,生没有带来,死也带不去,政府给的退休工资已足够用了,我哪儿也不去,我在宾川工作了几十年,服务的病人同样很多。”

  李伯藩所奉行和坚守的崇高医德和职业精神,使人们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再现与弘扬。他出神入化的高超医术、人人敬重的高尚医德、一心为民的仁爱之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病人,每天不到上班时间,他的诊室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队,数以万计的病人得到他的救治。

  “技精为师,德高为范”,李伯藩出神入化的医疗技术和宽厚仁慈的高尚品德,使他获得了国家、省、州、县的荣誉和奖励不计其数。1982年,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劳动人事部等部门表彰为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云南省卫生厅表彰为模范工作者;2011年,获“第三届云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3年,被表彰为大理州首届“敬业道德模范”,入围“中国好人榜”;2009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评为大理州“十佳医生”……他先后十余次被州、县党委,州县卫生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建国六十周年时,被评选为感动宾川十大新闻人物……他将所有的荣誉证书全部封存,从不示人炫耀。不管在他以前的办公室还是现在家中的小诊室,也从不悬挂锦旗、奖状。

  面对荣誉,李伯藩淡然地说:“我只做了一名普通医生该做的事,我太渺小了,我没有你们说的那样完美——”他无比深情地阐释着心中的梦想,“中医药作为最具特色的中国元素之一,其振兴发展非常重要,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继承好、发扬好,为维护健康、造福人类做出贡献,是所有中医药人都应该一生追求的理想……”

  现在,年岁已高的李伯藩除了每天给病人看病外,晚上还要挤出时间伏案书写。“晚年,我有一个愿望,要把自家几代人的临床经验写成书留给后人,也算是百年之后继续为人民做一点有益的工作。”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那是太阳博大无私的爱,李伯藩心中便拥有着这份爱,正是因了这份爱,我们的党才坚不可摧,我们的人民才意志昂扬,我们的事业才绚烂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