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我的好同事【同事篇】
时间:2014-12-05 15:18 来源: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发布人:admin 浏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名叫文启斌,在宾川县中医院工作,今天,很高兴能把我和李老医生相处的点滴和大家讲讲。

  在佛教名山脚下,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不信佛教,却被人民群众称为“活菩萨”。常言道:“人到七十古来稀”,可他却依然痴心地守护着百姓的健康。他把一生的精力全部注入到中医药事业上,他就是我的老院长,我的同事——李伯藩。当我走近他时,看到、听到、了解到他那一桩桩、一件件对病人如亲人般的感人事迹,我欣然提起了笔,把李老的事迹记录了下来。

  李伯藩出生于宾川县名中医世家,自小受家人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李伯藩的奶奶在他记事时,就经常给他讲一些医学典故,加之亲眼目睹了群众受病疾折磨的痛苦,让李伯藩从小就坚定了立志学医,为百姓治病的信念。长大后,他刻苦学习,不但继承了先辈们精湛的医术,也传承了“扶危济贫”、“乐于施助”的传统医学美德。

  六十年代初,我们国家正处于计划经济困难时期,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的状况牵动着县领导的心,时任宾川县委书记李时秀把二十出头的李伯藩召到他的办公室,非常严肃地对他说:

  “小李,党培养你,现在给你压压担子,县里向州上要得伍仟伍佰块钱,派你到拉乌建医院,钱,可能不够!可采取公办民助,我已给区委打了电话,你下去后,区委会支持你。给有哪样困难?”

  李伯藩回答:“没得”。

  李书记接着问:“那你什么时候出发?”

  李伯藩回答:“明天。”

  谈话就这样简短的结束了。在县里的安排下,李伯藩翻山越岭到了拉乌。大山深处的彝族同胞们,听说来了医生,要建医院,大家都非常高兴。李伯藩走村入户和山区群众一起围着火塘吃烧洋芋,咽苦荞粑粑,踏遍了拉乌的大小山头,和气的李医生与山区群众相处得象一家人一样。

  历时一年多,建起了拉乌卫生院,结束了山区无医院、无医生的历史。山区人民憨厚的样子永远留在了李伯藩的心中,那一双双沾着泥土、长满厚茧的手来找他诊治时,李伯藩终于明白了父亲对他说的“对穷人要多关心点,对他们的态度要更好一点”这句话的深刻含意。就连流脑、乙脑、麻诊这些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李伯藩也从不畏惧,冲在最前面,关心病人,诊治病人。

  一九八二年,国家在衡阳召开卫生工作会议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到了!李伯藩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刚学医时,就听父亲和老一辈中医药人提出:“建一所中医医院”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他认真仔细地学习了衡阳会议的精神,并找县上主要领导,提出了创建宾川县中医院的想法,以当时任州人大代表的身份多方争取,多方协调。#p#副标题#e#

  正在李伯藩奔忙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震动了宾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一个半山区,发生了不明原因的恶性传染病。这种病来势凶猛,传染力强,死亡率高,一天之内先后患病20人,当天便死亡4人,剩下的16人送到县医院进行抢救。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重担全压在了主持工作的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李伯藩肩上。16位病人病情愈来愈重,特别是病人赵某高热不退,深度昏迷,生命垂危!

  疫情、病情牵动着州县领导的心,州上得知情况后,要求将病人转州医院进行救治,病人家属听到要将他们的亲人转走治疗时,16位病人的家属找到李伯藩,哭着说:“李医生,我们求你了,救救我们的亲人吧!转院,我们不转了。我们的亲人奄奄一息。要是在转走的途中就死掉,我们咋个整?就请你帮我们医吧。”

  面对病人亲属的哀求,李伯藩作出了大胆的决定:用中药救治。他沉着冷静,认真回想了祖辈留下的临床经验,查阅了医书,大胆地为赵某开了一方,想不到,就这一付中药竞然使赵某起死回生。其余15位病人也改用中药治疗,服药后,病人一天天好转,半个月后,16位病人全部康复出院。从此,宾川人民深深地记下了李伯藩。

  疫情消除后,李伯藩找到了县委书记王家明,把中医的重要、中医能治病、防病、治大病,及中医药成本低廉,抓一付中药只需几角钱,老百姓喜欢中药等等……说了一大堆。

  王书记始终不吭声,待李伯藩说完后,王书记开口说话:“伯藩啊,你的工作热情,让我很感动,不是我不支持你,可县里现在没钱呀,我这个二十多万人的当家人也有说不完的苦衷啊。你也清楚,这几年我们宾川遇到了连年大旱,农业减产,财税减收,国家调拨了救济粮,全县人民正苦度灾荒。”

  听完王书记的话后,李伯藩向王书记回答道:

  “王书记,我也理解你的苦衷。我不要县上的钱,只要你批准我们建中医院。我们自己想办法就是了。”

  王书记思考了一下,说:“县委研究后,马上通知你。”

  在李伯藩的努力下,宾川县中医院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正式成立了!李伯藩成了宾川县中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当时,医院整个家担就只有三万多元的中药、十多间陈旧简易的小平房。医院要开业,必须开设一个账户,李伯藩找到银行领导,请他通融给中医院开一个帐户。银行领导看了文件后,问他先存入多少钱,李伯藩告诉银行领导:“我们刚刚才拿到上级批文,还没开业,一分钱都没有,所以我才来找你。”银行领导听了他的话后,对他说:“李医生啊,你也是各知名人士,咋个会干出这种荒唐的事情,一分钱都没有我咋个给你开户嘛?你真是没得瘿袋,找尿泡挂呀!”没办法,李伯藩只好向私人借了二十元钱才把帐户开了。

  面对困难,李医生无数次告诉自己,一定要顶住压力扛过去,更不能让职工感到有压力、有困难,要让他们轻装上阵。中医院开业当天,恰逢街天,狭窄的小平房里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病人拿着处方去交费,可收费室的工作人员却犯了难,收费时一分备用的零钱都没有,收完费后要在处方上盖收费专用章,可印泥台也没有,这可急坏了收费的工作人员…,李医生的好朋友——百货公司的会计送来了两个印台、一盒复写纸及十元零钱,才解了燃眉之急。

  李伯藩,他以身作则,要求职工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职工遵守的,他首先遵守。他要求职工:“即便病人把口水吐到脸上,擦了就是;但过后要找出病人吐口水的原因;如果想发财,就改行,不要当医生,要当医生,就要有奉献精神,对待病人要一视同仁,不能有贵贱之分,贫富之别。”

  “节约一个铜板,办成两件实事”,是李医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担任院长15年间,没有用公款吃过一顿饭,上级来人请到他家里去接待,他年老卸任时,上万元的“院长基金”没有动用过一分,全都留给了医院。正是在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带领下,医院职工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风气。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李伯藩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培养具有卓越中医临床的中医人才,是老院长考虑最多的问题。他鼓励年轻职工要扎实学好中医理论基础知识,每年都分批把他们送出去进修学习,并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奠定了宾川县中医药后继有人的发展势头。

  宾川县中医院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来了,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李伯藩也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表彰,各种奖状、证书有一大箱,但他从不炫耀。#p#副标题#e#

  医院平稳发展了,宾川老百姓缺水、渴水的现况又变成了他内心的牵挂。他利用能给上级领导看病的机会,和他时任县政协副主席的身份,多方争取上级领导关心,积极协调,在引洱入宾工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利用休息时间跑遍了宾川的山山水水,又向政府提出了西水北调的提案。

  我在编写《中医名医李伯藩》一书的过程中,走访了很多老人,其中一位老人跟我说:

  李伯藩么最憨不过了,连傻子都不如。真是个死脑筋,一天那么多的病人,每个病人以五块钱计算,早就苦得几百万了,伸伸脚也得,缩缩脚也行,多安逸。何必象现在这样一天守到晚,真是黄鳝脑壳死不花呀!

  李伯藩想的是什么,图的是啥子?

  其实李伯藩他并不是憨,他很会生活,只不过生活的目的不同,追求的目标不一样而已,他对生活的理解是治病救人,服务人民,他追求的目标是给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幸福和欢乐!

  在与李伯藩老医生的无数次交流后,我终于完成了《中医名医李伯藩》一书的编撰工作。我也是一名中医人,在同李老的多次交往,亲眼目睹了李老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为亲人,为了百姓的健康几十年如一日,在他小小的诊室里始终洋溢着亲情、友情,弥漫着宽松和谐的气氛,充满着心灵的抚慰。

  常说:同行生嫉妒,可李老医生他从不嫉妒,他的用方从不保密,他很坦诚的把他的经验和方法告诉同行。给患者开的方,随便去哪家药房抓药都可以,只看病开方,不收取病人分文。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医术高超的医务工作者太多、太多,医德高尚的医技人员也很多,但两者兼备的医生太少、太少了,而李老医生做到了。

  作为李伯藩老医生的同事和一名下属,我无法用华丽的词语对他进行褒奖,我想华丽的词语会降低李老医生大爱无疆的人格魅力。

  在我的内心,李老永远是一位值得我尊敬和爱戴的好领导、好老师;更是一位好同事。时间在流逝,李医生他那颗弘扬祖国传统中医文化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红心却依然年轻;他为广大人民群众解除病痛折磨的救死扶伤的精神将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