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云南日报:一张处方一片真情
时间:2014-12-05 15:58 来源: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发布人:admin 浏览:

  50余年悬壶济世,义诊病人不计其数,对待名利淡泊如水,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宾川中医院名誉院长李伯藩——

  “哪里不舒服?把舌头伸出来我看看,我给你把一下脉。”在宾川县城佛教路边一个青瓦白墙的小院里,温文尔雅的李伯藩正一丝不苟地给患者把脉看病。开好处方递给患者,他仔细地嘱咐:“7付药,用冷水煎服,吃完再看看啊!”这已经是当天李伯藩接诊的第100位患者。

  74岁高龄的宾川县中医院名誉院长李伯藩一生潜心研究中医学。他几十年如一日免费为患者看病,用精湛的医术和大爱,践行一名医生的天职,帮助天南地北的病患摆脱病魔、重新过上健康幸福的新生活。

  千里“医”缘一线牵

  李伯藩家简陋的客厅里放着一部白色的电话机,就是通过这部再普通不过的电话,李伯藩为无数患者送去了福音。

  一年前的一个深夜,刚刚入睡不久的李伯藩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他披衣起床,拿起电话:“你好,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

  “对不起,我是从美国旧金山给您打的电话,这里是白天,我忘了你那里是深夜……”电话那头的女士说,她60多岁的丈夫患了肺癌,无意中得知他用中医治疗癌症的消息后,几经周折打听到了他家的电话号码,老两口求医心切,立即打来电话。

  一个小时前,李伯藩刚刚为一位来自缅甸的直肠癌患者诊治完,尽管有些疲惫,但他还是耐心询问了患者病情,并通过电话开出药方。

  在李伯藩悉心的“远程治疗”下,一年后,患肺癌的老先生到医院进行复查,肿瘤明显变小。已经过上了正常人生活的老先生在电话里向李伯藩道出了自己晚年最大的心愿——“我一定要回祖国看看!一定要去看看您!”

  义诊电话连接着世界各地,远在美国、新加坡、香港、缅甸等地的病人打电话来询问药方,李伯藩都耐心解疑释惑。他说,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自己毕生的追求,就是要将祖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为更多的病患者解除痛苦。#p#副标题#e#

  患者康复如获至宝

  有一年春节,一位专程从香港赶来的老人,在子女的搀扶下来到李伯藩家的小院。“李医生,我麻烦您这么多年,今天专程来看看您,要是没有您,我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老人一边激动地说着,一边从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红包,“您必须得收下,这是我们一家人的一点心意。”说着便把红包塞给李伯藩。

  李伯藩站起来,拉着老人的手说:“您从香港来看我,我真心谢谢您了。心意我领了,但红包我不能要,您年纪大了,留着自己用吧。”李伯藩觉得,病人身体康复并怀着高兴的心情来看自己,就等于送来了无价之宝。

  还有一次,一位患者把事先准备好的信封硬塞给他,并说道:“李医生,我的病麻烦您五六年了,就是辛苦费您也应该收点,您不收,我和家人的心里真的不好受啊!”

  “我从来不收病人的钱,我不能破这个例,你们身体康复并且过上了好的生活,就等于是送给我黄金了。”李伯藩把钱硬是塞还给了患者。

  多年来,李伯藩用自己的爱,挽救和抚慰了无数家庭,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农村患者。1992年的一天,李伯藩到县医院给一位癌症患者看病。在一间病房里,一对老实巴交的农村中年夫妇正在流泪。丈夫见到李伯藩便哀求道:“医生,请您给我媳妇看看,请您救救她!”询问得知,这对夫妇来自永胜县片角乡的贫困山区,妻子患的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较重,已经无尿。县医院已让他们转院到州上,可一家人已欠下了许多债款,根本无力再进行医治。

  李伯藩开了一个处方交给病人的丈夫:“先抓7付药回去煎服,一天一付,吃完再来抓。”并再三叮嘱,“好好照顾病人,特别注意不要感冒,如果病人服药后撒出尿来,用瓶子收集好,下次看病时带来给我看。”

  一个星期过去了,病人的丈夫没有来。又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没有来。李伯藩急了,叫了一个学生用摩托车带着他,赶了近40公里路找到了患者所在的村子。到了病人家里,李伯藩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便问起了病情,当得知病人已经撒出尿来,而且量一天比一天多,李伯藩惊喜且肯定地说:“病能够治好!”

  “终于熬过来了!”病人百感交集,激动得不知说些什么。李伯藩嘱咐:“再忙也要看病拿药,每天一副不能间断。”半年后,病人痊愈了。如今,他们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

  小处方里有大爱

  李伯藩只开处方不卖药,开了处方后,患者到哪买药都可以。他每天义诊10多个小时,只诊病开处方不收费。

  一组数字很有说服力。如果按照每天平均诊疗120多人次计算,从2006年6月29日退休至今,李伯藩已为34万多名患者排忧解患。普通乡村医生开一张处方是9元钱,如果收费,这可是300万元的收入。但李伯藩以一个个免费的小处方,体现了医者的大爱,赢得了群众的口碑。

  对此,李伯藩却淡淡地说:“我只是尽了一名医生、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

  1996年,宾川县中医院建职工集资房,德高望重的李伯藩优先认房,但他却选择了大家都不愿意要的一楼。许多人都不理解,李伯藩说:“住楼上,病人找我看病不方便,老人和重病号上楼都困难,还是选一楼吧!”

  1996年以前,李伯藩一家住的是五十年代建盖的3间小平房。在那个小院子里,年迈的双亲和他一起生活,父亲晚年双目失明,母亲瘫痪在床,李伯藩不但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还默默担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伯藩,要记住,当医生要以治病救人为主,不能为了钱。对穷人要多关心一点,对他们态度要更好一点。”父亲李子宽这位深受百姓爱戴的老中医的遗言,成为李伯藩一生的座右铭。

  2006年,已延长了5年多工作时间的李伯藩退休了。消息一出,大理州内、省内甚至省外的大医院纷纷派人找到他,要以丰厚的待遇聘请他,但都被李伯藩婉言谢绝了。“钱,生没有带来,死也带不去,政府给的退休工资足够用了。我哪儿也不去,我在宾川工作了几十年,服务的病人同样很多。”#p#副标题#e#

  中医药文化传承者

  1958年,18岁的李伯藩进入宾川县牛井联合诊所工作,两年后,他和父亲李子宽同时转到宾川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1963年,20岁出头的李伯藩被组织派到最偏僻的拉乌彝族乡,成为那里的第一位医生。在大山深处,他走村串寨行医救人,同乡亲们一起建立起了拉乌卫生院,把人生最美好的10年青春岁月无私地奉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群众。

  通过潜心研读中医经典名著,李伯藩系统总结了祖辈几代人的临床经验,摸索出了一套治疗各类癌症和疑难杂症的方法,医学造诣进一步升华。有了本领、出了名,他不站在高处孤芳自赏,而是把自己的经验悉数传授给同事和徒弟,让中医传统文化在宾川这块热土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1982年,时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李伯藩提出了创办宾川县中医院的构想,并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同意。经组织批准,李伯藩出任县中医院院长,白手起家创办县中医院,甚至连中医院账号开户时存的20块钱,都是他向别人借的。1982年11月24日,宾川县中医院挂牌时,仅有几间旧瓦房。从县中医院创立到李伯藩退休的24年时间里,县中医院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迅速发展壮大,拥有内科、骨伤科、按摩科、针灸科、妇科等现代化科室,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门诊楼和住院部。他培养的学生多达70余人,全部成为中医业务骨干,有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有院长、副院长。

  “技精为师,德高为范”。1982年,李伯藩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劳动人事部等部门表彰为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省卫生厅表彰为模范工作者,2011年获第三届云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013年被表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届“敬业道德模范”并入围“中国好人榜”,2009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评为大理州“十佳医生”。他先后十余次被州县党委和州县卫生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入选感动宾川十大新闻人物。

  现在,年岁已高的李伯藩除了每天给病人看病外,晚上还要挤出时间伏案书写。他说:“振兴发展中医药非常重要,要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继承好、发扬好。我有一个愿望,要把自家几代人的临床经验写成书留给后人。”【云南日报/记者/李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