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8岁女孩小敏因车祸导致意识障碍,术后转院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刚到医院时,女孩无法自主吞咽,不能说话、坐立,也没有月经。
通过一段时间的内服汤药调理,小敏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配合针灸治疗和中药外洗治疗,她的吞咽功能也得到恢复,关节僵硬等症状逐渐改善,月经也恢复如常。这让主治医生杨远滨十分欣慰。
在我国,像小敏这样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不在少数。民政部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4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疾病谱变化催生了康复需求。不仅如此,我国还有超过8千万的残疾人和3亿多慢性病患者,康复需求持续增长。
在长期实践中,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更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可见,中医康复起步虽晚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中医康复治疗优势凸显
“中医康复治疗往往能在其他方法效果不佳时发挥重要作用。”杨远滨深有感触。
一次,杨远滨收治了一位脑出血病人,患者近丘脑处出血,身体一侧偏瘫,另一侧干痒难耐。看到这样的情况,杨远滨联想到了中医阴阳理论。“从西医角度看,患者是脑出血导致交感神经障碍引发了排汗问题,没啥好办法。但从中医角度看,这是典型的阴阳失衡。我们给患者用了桂枝汤,症状很快就缓解了。”杨远滨说。
熟悉中医药手段的杨远滨其实是西医出身。1994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康复理疗专业毕业后,杨远滨一直在一线从事康复工作。实践中,她发现中医药在解决康复问题时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自己报名西学中培训班,拜中医为师,甚至调至中医院工作,走上中西结合道路。
“针灸、推拿、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中医康复手段应用广泛。其中,针康法治疗脑卒中效果尤为显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康复基础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康复科专科带头人唐强介绍说。
通过对5738例病人的系统研究,唐强团队建立了针康法治疗脑卒中病例的数据库,研究表明针康法总有效率高达97.14%。
“如果没有中药调理作基础,许多病人的精神和生理状况根本无法支撑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功能恢复就更难。”北京博爱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医师杨祖福告诉记者,“从康复早期、中期一直到后期,中医手段可以随时介入,且依据病人状态随时调整。尤其是在早期病人没能力完成训练的情况下,中医康复手段的作用就更加凸显。而且中医康复疗法简便、易于在基层医院、社区医院甚至家庭中推广。”
杨祖福供职的北京博爱医院是一家以康复为特色的公立三甲医院,同时也是我国最早开始探索中医康复的医疗机构之一。该院自建院之始便创立了中医康复科,通过30年的探索,该院中医康复科总结出治疗偏瘫的辨证施针以及治疗截瘫的督脉电针等特色疗法。同时还参与主编了大专院校教材《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让中医康复专业学科有了更扎实的理论遵循。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康复医学
“作为西医出身的学生,我在西学中班曾问过老师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的区别,老师说,你就慢慢地‘熏’吧。”此后,杨远滨一直在学习和实践中寻找答案。
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尽管中医古籍中没有康复医学的说法,但中医康复理念散见其中。《黄帝内经》中提出“久病而不康者,应养而和之……待其来复”;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述了运用导引、气功、按摩等方法治疗偏枯、麻木、风湿痹痛、眩 晕、消渴等疾病,并认识到康复治疗与普通临床治疗的不同之处;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药物、气功、按摩等康复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上世纪80年代,中医康复学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同时提出的还有中医康复学两大核心理念——整体康复观和辨证康复观。
“中医康复的独特优势在于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形体康复与情志康复相结合、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唐强告诉记者。
这些凝结着古人智慧的深邃理念,穿越千年的历史,与时下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为中医康复事业乃至人类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像杨远滨这样的康复科医生。
如今,杨远滨渐渐“熏”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越来越体会到中医理论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维。这正是与西医的最大不同之处。好医生应该从更高的哲学层面思考医学问题。”
中医康复特色发展之路还需探索
近几年,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康复的作用。
2017年,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河北省二级中医康复医院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对床位、科室设置、人员、设备等方面均做出具体规定。今年1月,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立符合标准的康复科,鼓励有条件的医院探索发展中医重症康复。同时强调加强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发展非药物疗法等中医康复技术,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并与相关临床科室建立有效联系,开展床旁早期康复医疗,促进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全科化。
与此同时,中医药高等院校也在积极开展中医康复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2014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中医康复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4月,该校申报的中医康复学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培养中医康复医师的专业。
“中医康复还处在起步阶段。”望京医院院长朱立国认为,中医康复学需要建立独立的学科理论和技术,与其他现代医学学科融合,证明效果。在这三方面,中医康复学科建设还任重道远。
“必须打破中医康复不能收治急症病人的观念,”杨远滨认为,“中医康复应该树立自信,老百姓总是病情稳定了再来找中医,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现状。但这需要中医康复医生具备更强的综合诊疗实力和自信。”
现代康复医学具有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和人才认证体系、成熟的康复评定体系和治疗方案、先进的康复设备和技术以及健全的管理体系。在这些层面,中医康复的建设还明显滞后。除此之外,唐强认为中医康复人才缺乏也是制约中医康复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医康复的发展不仅需要对经典挖掘,同时也需要创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贾子善认为,中医康复手段目前基本是照搬中医其他专业的手段,缺乏独特性,因此中医康复专业如何根据时代发展创新特色是广大中医康复医学同仁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许多成熟的模式可以拿来借鉴,比如在评定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中医的独特性制定自己的评定体系。”杨远滨说,“但这确实很难,我们只能逐步探索。”
上一篇: 余艳红:让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 下一篇: 新“浙八味”道地药材种植带动农民增收 |